鲁昕在部分省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济超省长,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黄淮学院举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邀请12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进行座谈研讨。会议的主题,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目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已经总理圈阅,近期将正式印发。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现场经验交流会,也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员会和部署会。刚才黄淮学院集中介绍了转型发展的经验和具体做法,河南、重庆、山东三个省市做了交流发言。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黄淮学院的经验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昨天下午,我们现场参观了黄淮学院,特别是观摩学习了学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创新举措和成效,我很受鼓舞,也更坚定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信心,相信大家会有不少启发。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河南教育改革发展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缩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黄淮学院在河南省属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学校中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黄淮学院在河南驻马店这样一个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转型发展能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效,我看下来,有两点感受:
第一,黄淮学院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黄淮学院升本以来,紧紧抓住河南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按照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国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教室变成了实训室,教研室变成了工作室,学校办学和师生都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传统的中文专业改造成为文化传媒专业,与电视台合作的节目编导开展得有声有色;物理教育专业变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艺术设计学院提出了“产学一体、工学交替、项目推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音乐表演系以培养“台上说唱跳、台上编导写、台后声光电”的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艺术设计专业通过设立“圆梦坊”,以真实项目开展教育教学,“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学生完成、市场评价”,很多作品已被企业实际采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驻企业42家,进驻项目72个,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工位达1000多个。转型发展使学校真正尝到了甜头,学校招生就业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由升本之初的8%提高到了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黄淮学院探索出了一条中部地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之路,办出了特色,树立了品牌,为全国同类型的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从全国来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必然要求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初次就业率在各种类型高校中排在最后,仅为70%。从全球竞争力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特别是实体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来看,高等教育结构基本上是“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在实验室、科学院从事基础性研究,80%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创新岗位。如瑞士18%是学术型人才,82%是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德国20%是学术型,80%是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结构。我国正相反,不少地方高校定位于学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既低于985高校,也低于高职院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如果每年近700万高校毕业生有30%即200万毕业生不能就业,就会直接影响200万个家庭,也等于浪费了国家和社会3000亿元的教育投入。去年《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题目就叫《地方新建本科贡献大量“失业者”》,反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量毕业生失业现象,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因此,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主要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高等教育的重大结构调整,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学生的切身利益。
第二,黄淮学院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可行性。
黄淮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民办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本科办学的历史很短,是典型的新升本学校。黄淮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的不少困难,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是地处河南南部地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区域经济欠发达,财政投入低;二是学校基础薄弱,升本之初,办学条件差,学科专业以师范类为主,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低,办学举步维艰。但通过几年的转型发展,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由省内排名靠后的新建本科学校变成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总结其经验,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办学定位明确。学校按照建设国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了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二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高度统一。黄淮学院历届领导班子敢于干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解难题,扎实抓改革、自觉促转型,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是有清晰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学校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了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步骤,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这条主线,提出了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两大突破”,“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办学”五大发展战略。四是地方政府的支持。黄淮学院通过服务地方,赢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驻马店市政府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和支撑。这充分说明只要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大胆探索和实践,学校发展的路子就越走越宽阔。
与黄淮学院相比,我们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基础好,起点不低,但对转型发展还存有顾虑,认为转型发展困难多、投入大、周期长,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实事求是的说,一些高校转型确实存在各种困难,有思想认识上的,很多学校不愿意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帽子,想走研究型、学术型的老路,或还在观望;有专业结构上的,结构调整困难;有师资队伍上的,很多教师难以适应转型发展需要;有实习实训条件上的,不少学校实训设备差。但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认识和办学观念,只要观念转变过来了,其他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客观的说,大部分地方高校走学科型、研究型发展的道路,既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经济社会发展也没有需求,肯定走不通,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从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只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即使办学基础薄弱,也能取得成效,这是在地方高校办学实践中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
二、省级统筹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十八大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目标任务。袁贵仁部长指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意义更为深远,任务也更为艰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各省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面积极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刚才河南、重庆、山东三个省市做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其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和改革探索,我也很受启发。
河南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努力构建与河南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结构。针对本科院校中工科、商科、医科薄弱,师范院校比例偏高,专业布点中服务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结构偏低的现状,河南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以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带动区域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成立了河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家工作组,组织专家和有关地方高校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相关问题进行多次深入研讨和交流;召开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会,进一步增强了认识。二是探索分类管理机制。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和在校生结构、社会需求等,在与高校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所属高校的性质类别进行了梳理,切实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三是项目带动、资金引导。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推动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据悉,河南政府已经准备推广黄淮学院经验,启动地方高校转型试点工程, 2014年省政府财政预算中将拿出一个亿的专项经费支持试点高校转型发展,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转型发展的决心。
山东省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契机,坚持把本科院校转型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山东提出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抓手,重点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等七项改革,2013年在8所中职学校、11所高职学校和12所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3+4”、“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建立“知识+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逐步增加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2014年春季高考考生为99699人,比2013年增加37853人,增幅61%。同时,按照形成层次类别清晰、布局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方向,坚持“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以分类建设和特色发展为主题,由财政投入6亿元,从2011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按照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定位,引导高等学校明确办学定位,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了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重庆市自开展应用技术大学试点以来,由市教委牵头,“5+1”试点高校每两个月组织一次专题会议,每次会议一个主题,策划为十二个主题,务实推进试点工作,明确了两年成型、四年成熟、六年成功的奋斗目标。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注重以“榜样”推动高校转型,通过树立专升本典型、新建本科典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典型、工程博士改革试点典型、国际化办学典型等,充分发挥典型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地方高校明确定位,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路试水。
除今天交流发言的三个省份外,其他各省也积极开展了转型发展的改革探索,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经验,由于时间有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要充分借鉴各地和各高校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尊重和发挥基层学校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和提炼行之有效的做法,抓紧行动,只争朝夕,把转型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政策、一所所学校的改革试点方案,积极探索具有各地特色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三、行动起来,扎实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改革。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去年以来,教育部重点推进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组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课题组专家开展了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国际经验、实践研究,形成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理论成果,为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二是组织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交流与协作的平台。三是开展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宣传。通过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等,组织专家学者、地方高校介绍转型发展理论、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为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四是研究起草《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家组和由部内有关司局同志组成的起草组,综合各方的意见形成《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各地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我们要抓紧修改完善,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名义共同印发,尽快启动改革试点工作。
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已列入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推动地方高校的转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这里,我也对各地的转型发展改革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一是要解放思想,加大转型发展的改革力度。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各地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决定精神,深刻领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大决心冲破固有的观念、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的想法和做法,加大攻坚力度,大胆探索,形成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各地要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建设若干所产业贡献力大、价值创造力高、结构带动力强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是要明确各项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涉及面广。各地要根据教育部的总体部署,认真研究制定各项改革的具体方案,明确省级各项改革举措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使转型发展既有整体推进,又有重点突破。各地要按照改革试点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分省工作方案,使转型发展试点落到实处。
三是要研究细化配套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并明确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延东同志多次指出,要通过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对符合转型发展方向的,要加大支持力度。各地要按照“新、实、硬”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细化相应的政策措施,做到改革要新,政策要实,措施要硬。新,就是要体现新思路,破除旧障碍;实,就是要让改革者得实惠,有甜头;硬,就是要有硬招、管用的招,真正发挥导向作用。贵仁同志多次强调,不能让改革的人吃亏,各省级政府要加大对转型高校的政策支持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认真研究招生计划、财政拨款、招生考试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方面如何促进转型,建立一套有利于加快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推动地方高校转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四是扎实做好省级转型试点工作。各省级政府要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确定试点高校,并落实招生计划、财政拨款等配套支持政策措施。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试点学校转型发展试点方案进行指导,加强试点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在省级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将遴选若干对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高校纳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范围。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各省在推进改革试点的过程中,要避免撒胡椒面,真正遴选出若干所改革意愿强、转型发展方向明确的学校,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使其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
五是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当前,不少地方、高校在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各地要总结和提炼高校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引导高校转变观念,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一个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水平,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